
传统康复科亟需升级智能化康复中心
脑卒中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,具有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。 据统计,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 200 万人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。 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较难、较慢恢复的功能障碍之一,30%~66%的幸存者上肢功能都会长期受损。截肢康复是康复医学中“三瘫一截”的四大难题之一。即使现代生机电技术高度融合的仿生假肢手,由于其缺乏真实人手的柔顺舒适性和触觉感知,仍不为许多截肢患者所接受。假肢手感知与控制的神经信息解析和交互技术的突破,对于实现新型假肢手功能的跨越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。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,使得原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活动变得尤为困难,特别是上肢运动成分较多的活动,如洗脸、刷牙、吃饭、穿衣等,并且易使患者产生挫败感和抑郁情绪,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对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来说,传统的手法治疗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无疑是最有效地治疗。但是此类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:一是一般只能一对一地治疗、耗时、费力且人力资本高;二是康复科缺少必要的矫正器械等原因,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、规范的康复治疗,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;三是重复性训练易感枯燥,患者参与度低;四是缺乏客观的评估,无法实时检测治疗效果。为解决这些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急需安全、定量、有效及可进行重复训练的新技术,因此,机器人训练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!
康复机器人涉及医学、机械、电子、材料、控制、人工智能、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,是名符其实的多学科结晶。世界上第一台康复机器人诞生于30多年前,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和临床应用,现在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临床推广的基础。作为辅助疗法进行人机交互控制的代表技术,将康复技术赋予具有力反馈特点的机器人上,在技术层面、表现形式,实现远程同质化康复,使更多患者受益。针对康复医疗科的现状与慢病管理康复需求,康频智能研发团队应用AI技术,联合研究机构进行肌电假肢手研究和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开发,在康复医疗的临床处理基础上,依托“智能康复机器人”循环训练与康复医疗集成组合,应用于康复医疗机构,获得使用单位与患者一致好评。
智能化康复中心康复机器人应用场景
智能化康复中心部署的康复机器人,直接与患者身体相接触,对患者做出一些保护、引导、阻碍的训练操作。与传统康复治疗手段相比,康复训练机器人平稳可控,提供康复训练可以保证训练的效率和强度,并可以实时记录数据用于康复评估。对于每个人来说,运动功能障碍都是十分常见的身体问题,小到崴脚扭腰,大到骨折脑梗,都有可能造成“运动障碍”。康复机器人就是针对“运动障碍”设计开发的,姿态各异。上肢的康复机器人很多布置在桌面上使用,主要针对肩关节疾病(如肩袖损伤和肩关节粘连)、或者神经损伤(如脑卒中)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。下肢康复机器人需要对患者进行更多的保护,可针对膝关节疾病(如膝骨关节炎、膝关节韧带损伤、膝半月板损伤)、踝关节疾病(扭伤、韧带损伤)、神经疾病(脑卒中、脊髓损伤)造成的下肢运动障碍进行训练。
上肢智能力反馈康复机器人,它通过全球领先的力反馈算法和高性能电机,可以模拟治疗师手上的“力道”。可以提供高强度的任务导向训练,精确客观地量化每个动作,提供沉浸式的游戏训练,迅速提高使用者运动的力度、速度、准确度。大大提高了治疗师的工作效率,将以往容易枯燥疲劳的人工训练,变为充满趣味且力道丰沛的“人机训练。应用康复机器人进行一致性康复训练,将康复技术赋予具有力反馈特点的机器人上,实现远程同质化康复,使更多患者受益。
机器人训练好像玩游戏 功能康复训练充满乐趣
各类训练模式结合多元化的游戏场景,通过视、听、触等多感官交互反馈,激发使用者全身心投入于训练,让康复过程不再单一枯燥,使用者在游戏中就完成了专业的康复训练。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与电子游戏有天然的相似性。比如在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辅助训练中,可以将简单的平面运动模拟成“摘水果”、“切蔬菜”等有意义的运动。研究表明即使是完成同样的运动,由于赋予的意义不同,其运动学习效果也有显著差异。其次,游戏化康复还可以实现“跨域训练”。比如脑卒中患者常在感觉、运动、认知方面出现合并障碍。机器人应能将上肢的触碰运动与认知任务相结合,实现一套训练覆盖多个功能障碍。
了解更多...